绵阳市文广旅信息快报 2020年 第18期

发布时间:2020-11-09     来源:北川文化馆     阅读次数:519
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办公室 2020年11月9日



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工作专报






重点





聚焦



□2020 绵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




工作



交流



□北川县“四个深耕”推动创建成果向发展成效转化

□江油市做好“四篇文章”着力打造核心枢纽基地

□绵阳方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西南地区文旅金字招牌

□梓潼七曲山念好“三字经”全力创建“5A”景区

□杨家社区以“四抓四变”实现传统村向旅游村转变



















重点聚焦





2020 绵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

11 月 6 日,2020 绵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市委书记刘超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严格落实2020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文旅经济发展新形势,加快推动全市文旅经济融合成势、能级提升,推动西部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为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市委副书记、市长元方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付康、市委副书记刘光强出席会议。

刘超在讲话中指出,去年全市文旅发展大会以来,我们深入实施“大文旅”发展战略,统筹抓好构建文旅经济发展新格局、实施文旅融合重点工程、培育文旅经济市场主体等工作,疫情防控实现“两早”、发展格局初步构建、发展主体不断壮大、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打赢了文旅领域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恢复振兴攻坚战,进一步夯实了西部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发展基础。一年多来,全市文旅产业从新的发展起点起跑,在多重困难挑战下奋进,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特别是在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形势下,在国内文旅产业恢复发展、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

刘超指出,在当前形势下,绵阳要构建文旅经济发展新格局,把文旅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必须要观大势、谋大事,准确把握文旅经济发展新形势。当前,文旅市场与产业发展呈现出文旅消费重心正向以国内为主转变,文旅供给模式正向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转变,文旅产业发展正向投资、科技、创意等多元要素驱动转变“三个新变化”。绵阳是全省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驱动下,促进文旅消费、拓展文旅市场、拉动文旅经济基础坚实、前景广阔。要抢抓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用好绵阳丰富而独特的文旅资源,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重要支撑、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刘超强调,要补短板、扩优势,加快推动全市文旅经济融合成势、能级提升。一要坚持疫情防控、市场主体帮扶“两个优先”,实现全行业恢复振兴。严格抓好文旅行业常态化疫情防控,切实巩固文旅市场来之不易的恢复发展态势;多措并举帮扶市场主体,强化服务意识,纾困惠企做到“鞍前马后”、推陈出新实现“万马奔腾”、做强做大推动“一马当先”,助力文旅企业破而后立、晓喻新生。二要建好旅游交通、公共服务、智慧旅游“三张网”,实现全要素统筹衔接。建设高品质旅游交通网,大力推动九绵高速、广平高速、 G5 扩容等通道建设,拓展绵阳机场航运线路,开设主要景区旅游专线,加快畅通旅游大通道,真正实现快旅慢游、方便快捷;建设多功能公共服务网,秉持旅游为民、旅游惠民理念,完善文旅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方便游客;建设信息化智慧旅游网,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全方位衔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做到“一部手机游绵阳、一部手机品绵州”。三要突出项目拉动、业态创新、品牌提升、市场营销“四个重点”,实现全产业能级提升。建设更有引领力的文旅项目,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尽快落地签约项目,以项目打头阵推动文旅发展;发展更有竞争力的文旅业态,深入推动文旅与科技、交通、农业、教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供给、创新文旅业态;打造更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持续打造三大精品线路文旅品牌,让文旅产品“热”起来、节庆活动“燃”起来、金字招牌“亮”起来、优质景区“美”起来,形成“立得住、叫得响”的比较优势;塑造更有吸引力的市场营销,在营销内容上突出特色,在营销方式上紧跟时代,在营销对象上精准锁定,在营销推进上强化合作,不断提升绵阳文旅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刘超强调,文旅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各方力量协同作战。要进一步健全高效工作体系,强化关键要素保障,逗硬开展督查考核,聚合力、强机制,高效推动各项安排部署落地落实、开花结果,在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中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奋力走在前。

元方在主持时要求,要及时传达本次会议精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推动文旅经济转型升级机遇期,扎实做好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找差距、补短板、扩优势,着力构建“一个核心枢纽、三条精品线路、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会上,与会人员观看了“一个核心枢纽、三条精品线路”规划成果展示片;北川羌族自治县、江油市和华强方特(绵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七曲山旅游开发公司、涪城区杨家镇杨家社区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市领导张学民、罗蒙、李京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谭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董泓,市政府秘书长柳江,各县(市、区)、园区、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工作交流

北川县“四个深耕”推动创建成果向发展成效转化 近年来,北川认真落实省、市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决策部署,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抓手,近三年全县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速保持 20%以上,2019 年接待游客 876.02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03 亿元,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超过 40%,带动就业占劳动力人口的 18.2%。(1)深耕“三个强化”筑保障。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常态研究部署文旅发展工作,落实县级领导联系旅游重点项目、重点景区等机制,形成抓文旅发展大格局。强化政策支持,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 17 个政策文件,形成“1+1+N”政策配套体系,近 3 年统筹县内各类资金 63.05 亿元支持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强化全域布局,主动融入省、市文旅发展新布局,科学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域旅游规划》和六大片区规划。(2)深耕“三大抓手”强品牌。以做靓景点为抓手,先后建成飞鸿滑草场、直升机低空观光体验、九皇山古羌部落等产业带动强、群众参与高、效益好的重大文旅项目 20 余个,打造神木、恩达等精品羌寨 12 个。包装洽谈西羌幽谷、动植物园等文旅项目 50 余个。以做响活动为抓手,整合沙朗节、大禹诞辰祭祀、羌历新年等 23 个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打造 12 类 30 余种特色歌舞;积极承办全国桥牌俱乐部锦标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公开赛等大型文体赛事,引爆节事人气。以做特品牌为抓手,打造 8 个国家级乡村旅游品牌、23 个省级旅游品牌;荣获 2 个世界级、36 个国家级、136 个省级文旅品牌和101 项非遗项目;创建国家航空飞行营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 16 个国、省级旅游新业态,建成全省唯一的旅游新技术产业园区。(3)深耕“三项提升”优服务。提升旅游要素,建成星级宾馆、省级康养人家、星级民宿等 60 家,标准床位 2.8 万余个;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 6 家、自驾游营地 3 个;培育“羌家十三花”“羌家十大碗”等 10 种地方餐饮品牌,注册特色餐饮小吃商标 55 家。提升基础设施,建成生态停车场 227 个,免费开放旅游厕所 225 个;建设提升通景公路 2800 多公里、公路服务区 8 个、旅游风景廊道46 公里;规范设置全域全景图、导游全景图等标识标牌 2920 个。提升智慧旅游,建成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1+N”平台,打造 A 级景区及星级酒店智慧旅游网站,开发投用景区专属手机 APP、免费WiFi,智慧旅游体系更加完善。(4)深耕“三大聚焦”提质效。聚焦壮大文旅企业,抓好文旅企业引进培育,先后引进和谐旅游、扬州罗氏等知名文旅企业落户北川,规上文旅企业占全县规上服务业
达 73.7%。聚焦提升文旅产品,坚持“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开发生产羌绣、羌茶等民族旅游商品 3000 余种,变农特产品为健康礼品,自主研发的旅游商品荣获 127 个国、省级奖项。聚焦推动文旅惠民,探索“A 级景区带动、特色村寨推动、旅游产品驱动”全域旅游扶贫“三动型”模式,推进群众农房变客房、上山变上班,引导 5400 余户农户发展民宿旅游,旅游收入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达到 52.5%。

江油市做好“四篇文章”着力打造核心枢纽基地 近年来,江油市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工作为总抓手,着力打造国际化国家级李白文化圣地和四川省枢纽性文化旅游发展基地。2019 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 1142.67 万人次、增长 25.8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32.01 亿元、增长 11.36%,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1)做好顶层规划文章,着力绘制文旅发展新蓝图。坚持“一盘棋”整体谋划,成立市文旅产业领导小组,建立文旅项目事前会商制度,统筹协调跨区域、跨行业的文旅产业规划和项目建设。出台《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枢纽性文化旅游发展基地的实施意见》,建设李白文化、中医药康养、美丽乡村、生态山水四个旅游廊道,构建“一核心四廊道”文旅经济发展新格局。(2)做好品牌培育文章,着力提升诗城文旅知名度。依托李白纪念馆、青莲诗歌小镇、窦圌山等李白文化元素景区景点,打造李白文化朝圣之旅、自然观光之旅精品线路,增强“李白故里·华夏诗情”文旅品牌知名度。打好地域特色“文化牌”,挖掘李白文化内涵,推出大型幻景人文诗舞剧《李白归来》、川剧《诗酒太白》等品牌节目,打造特色文旅 IP。做好“文旅+”大文章,推动方特东方神画、佛爷洞、中华洞天等景区抱团发展、打捆营销,丰富“吃、住、行、游、购、娱”新业态,培育消费新热点。(3)做好项目建设文章,着力增强文旅发展支撑力。结合文旅资源普查成果、“十四五”规划、全域旅游规划等,包装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两大类文旅项目 90 个。编制《绵阳·江油枢纽性文化旅游发展基地专项规划》,包装项目 26 个、总投资 324.1 亿元。持续推进民宿集中区、绵阳旅游集散中心、青莲时光小镇、皓月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抓好松花岭基地三线遗址文旅特色小镇等项目落地,不断增强文旅发展项目支撑。2019 年以来,完成文旅项目投资 25.8 亿元。(4)做好交流互鉴文章,着力奏响协同发展大合唱。主动融入“大九寨”文旅发展联盟、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线路以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行门票减免等优惠政策,参加2020年文旅秋季营销重庆(北碚)推介会,推动客源互送、线路互通、品牌共塑、资源共享。利用“一带一路”李白文化节、世界著名诗人故乡友好联盟、李白重要游踪地宣传合作联盟和友好城市交流合作机制,开展学术交流、文化展演、旅游推介、招商引资、成果展示,在成都开展 2020“李白故里·诗意江油”旅游资源推介活动,参加第七届四川旅博会,推广文旅产品,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绵阳方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西南地区文旅金字招牌 绵阳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自 7 月 18 日开园营业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 73.37 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 1.32 亿元,其中门票收入 9000 余万元,收益情况居同期全国方特园区前 3 位;8 月,方特东方神画门票收入居全省收费景区第一;“十一”长假期间累计接待游客 13.3 万人次,实现总收入超 2800 万元,其中门票收入位列全省第二。目前,乐园主要客源集中在大成都地区,包括成都、绵阳、德阳三个城市,同时承接广元、南充、遂宁、乐山等周边城市客源,进一步辐射陕西、重庆、甘肃等周边省市。该项目落地至今,已创造近万个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科技”的全新血液,有效促进绵阳、江油旅游行业提档升级,推进区域旅游从“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使“方特效应”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显现。自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以来,绵阳方特着力打造夜间主题游乐产品,延长营业时间,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白+黑一站式”文旅娱乐体验。将“观光游”变为“深度游”,有效带动本地餐饮、酒店、交通配套等产业消费,产生了周边行业增益连锁反应,发挥了带头发展“夜间经济”的示范性基地作用。

梓潼七曲山念好“三字经”全力创建“5A”景区 (1)“谋”字为先。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七曲山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创 5A 提升规划》,梳理出“一轴两心三核”景区总体空间布局。以文昌文化+生态康养为主线,打造文化观光、休闲度假、研学康养、节庆赛事等系列产品。出台《七曲山风景区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工作任务分解表》,将创建任务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同时,对标对表,科学评估景区资源、查找问题,有针对性地完善旅游要素配置,统筹推进景区硬件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水平提升。(2)“干”字当头。先后投入逾 6 亿元,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景观提升、配套建设等项目。目前,108 国道景区段改建工程、景区停车场、游客中心、凤凰湖环湖路、康养步游道等项目已全面完工,新改建旅游厕所 4 处;水观音、南北圣境坊、文昌文化广场、郎当驿古驿站等提升改造项目有序进行;原住民安置房建设、七曲村民宿改造、七曲山大酒店回购、南山门回程终点站中心文化商业街建设等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3)“保”字打底。坚持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重,成立七曲山文化遗产管理中心、七曲山博物馆。推进景区封闭改道,先后投资约 5 亿元,完成 108 国道改道和景区规范封闭运行,减轻过往车辆对古蜀道、古建筑的破坏和污染。设置专职消防队,建设景区消防安全系统和安全监控系统,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实战演练,从人防和技防两个方面确保古建筑和古柏林安全。

杨家社区以“四抓四变”实现传统村向旅游村转变 近年来,涪城区杨家镇杨家社区先后荣获“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实现了由传统村向旅游村的成功转变。(1)抓乡村旅游——山村变名村。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和传统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观光游、采摘游等农旅结合产业,成功转型升级,变丘区农业村为旅游村。2019 年,该村旅游人数突破 150 万人次,逐步成为广大市民休闲观光的重要目的地。(2)抓文旅经营——住户变商户。村干部带头开小店,利用合作社发动村民入股,与企业共同修建乡味园、精品卖场、吊脚楼等旅游商铺,引导鼓励村民规范化经营。通过开展经营榜、敬业榜等先进评比活动,宣传村民投资经营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人人维护旅游形象、人人争当发展先进的浓厚氛围。党支部与企业成立旅游经营联合会,推动商户形成依法诚信经营的良好风尚。(3)抓文旅服务——打工变职工。组建香民劳务合作社,建立同等条件下入社村民“务工优先录用、经营优先选择、红利优先分配”的“三优先”保障机制,为旅游服务提供就业岗位 800 余个,农户收入扩大到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就近务工、经营收益“四份收入”。2019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76 万余元,集体资金达 1000 余万元。构建“党支部+专合组织+公司+农户”模式,按照文化程度、特长等分类建立人才数据库,根据工作要求合理派遣用工。至今共推荐录用1000余人,为本地乡村旅游提供服务的村民达 80%,实现了企业与村民利益双赢。(4)抓文旅提升——农民变居民。一手抓村民素质提升,一手抓旅游环境提升。长期开展清洁家园志愿服务行动,依托自办新村晚会舞台进行公开表彰。通过争取土地双挂钩、田园综合体项目等政策,整合各类资金 4000 余万元,统一打造,建成占地 120 余亩的芳香小区聚居点,实现了农田变花海、农村变景区、农民变居民的转变。

202011121103071813.png

友情链接

Links

  • pic1-1.png
  • 非遗.jpg
  • pic1-2.png
  • pic1-3.png
  • pic1-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