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见证,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精神气质和生
活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非遗项目,作出重要指示,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于6月7日开展。经过专家的层层遴选,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羊皮鼓、猴头帽、羌绣香包、虎头帽、银饰配饰、云云鞋实物以及羌族语言、羌年图片、羌族舞蹈书籍作为羌年展品入选主题展。
“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共展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100余项,600多件(套)展品,涵盖非遗的十大门类。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实景、多媒体互动,多角度立体展示形式,呈现非遗守正创新、继古开今的时代风貌。展览着重强调非遗的活态性和丰富性,深度挖掘展示非遗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羌年,即羌历年,羌语称日麦节、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节日。羌年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 - 5天,有的村寨要持续到十月初十。羌年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节日,相传于先秦时即已形成,源自羌族。羌族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他们世居高山沟谷相对独立封闭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而羌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羌年的日期,是农历十月初一,由古羌人太阳十月历和羌族“释比”的铁板算(即古夏历算法)共同推演而来,并以这一天作为羌族的节日。
羌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它体现了羌族人民的信仰、艺术、社会组织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在羌年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仪式,这些仪式体现了羌族人民对于自然、祖先和神灵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此外,美年的歌舞、饮食和工艺等文化表现形式也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些文化形式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