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独特的艺术瑰宝——羌族沙朗(又作萨朗、莎朗)。沙朗,羌语意为“载歌载舞”,它承载着羌族的文化记忆与民族精神,彰显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元的文化特色、特有的社会功能以及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古朴优雅又不失豪放的风格。在羌族的聚会、节日、庆典等重要时刻,沙朗总是那最耀眼的明星。
沙朗分为仪式性乐舞和自娱性乐舞两大类别。仪式性乐舞源自古羌人的祭祀活动,是祭祀舞演变而来的产物。在释比的主持下,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人们通过体态场景画意来表达对祖先、神灵的崇拜与救生之恩。而自娱性乐舞则源于日常生产劳动,伴随着循环反复的多段音乐旋律,展现羌族劳动场景的生动舞姿。如今,沙朗多指自娱性乐舞,舞者边唱边跳,歌曲内容广泛,词句丰富。
沙朗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或间隔站位。舞者们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舞蹈随节奏而起,不断变化。姑娘们常常面向圈外作舞,展示出羌族特有的“关胯”、“甩胯”、“转胯”、“顶胯”等舞蹈姿态。她们的肩、臂、腰、臀、腿以至双脚,以及身上佩戴的各种饰物,都随着舞蹈的摇晃而发出叮铛撞击声,增添了舞蹈的韵律感和动态美。
羌族沙朗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羌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它承载着羌族的历史、传说、习俗和价值观,通过沙朗,羌族人民将民族文化代代相传,让后人铭记自己的根脉。同时,沙朗也促进了羌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在共同的舞蹈中,人们感受到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作为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羌族沙朗,凝聚着羌族人民的热血和光辉历史。它从民间社会走向舞台,深受羌族人民的喜爱,成为献给民族与社会的完美文化艺术。这是羌民族的骄傲与自豪,充分展现了这个民族的艺术魅力。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羌族沙朗这一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遗产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为北川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