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音乐

发布时间:2019-04-03

口弦,俗称“口弦子”,是羌族民间的一种独特乐器。来源于一个羌族姑娘和小伙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后来,随着羌族妇女慢慢掌握了口弦演奏技巧,口弦音乐这一乐器也就流传下来。现主要流行于北川青片河上游地区、曲山镇石椅羌寨和永昌镇。

1_1024_768_66.jpg

口弦制作,其材料选用高山箭竹,取材后先要自然风干,再用油浸泡两年时间,这样制作出的口弦声音才响亮。在制作时,将竹子剖开,削成长约11cm,厚约0.15cm,从中分为一头宽约1.3cm,另一头宽约0.8cm,成酒瓶形状的小竹块,先在两端各凿一个小孔,其中较小的前孔穿麻线,用于演奏时固定乐器位置;后孔较大,用来穿长约30厘米的麻线,用于演奏时的拉扯。最关键也是口弦制作最难的是中间簧片的雕刻工艺。簧片位于竹的中间,长约8厘米,形如笙管中之簧片,簧片的厚度、侧面的缝隙都很讲究,稍不注意就达不到弹奏的效果。

2_1024_715_54.jpg

口弦演奏,其技艺难度很高。在演奏中,左手无名指、小指挽住麻线,大指、食指捏前孔,横侧贴腮靠近微微张开的嘴唇间,以气鼓动簧片。右手的食指、中指牵动后孔的麻线拉扯,鼓顿有度,其簧闪颤成声。拉扯力度的大小和口腔形状、气息强弱、唇舌位置的变化,形成音阶和旋律。口弦曲调大多即兴创作,音域一般在八度之内,系五声音阶,扯动麻线竹簧即发音响,发音优美,音量细小,娓娓动听。其表演形式大多为独奏或合奏,少则1人多则4-5人不等。

3.jpg

口弦音乐主要分布在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河上游地区、曲山镇石椅羌寨和永昌镇。

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区位优势明显,紧邻绵阳城区,是目前离中心城市最近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幅员面积3083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其中羌族人口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5.4%。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相对高差4229米;森林覆盖率达63.43%;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相对湿度在72~85%之间;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有通口河、安昌河和平通河三大河流,有野生脊椎动物515种,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4种;有野生植物2150种,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有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竹林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友情链接

Links

  • pic1-1.png
  • 非遗.jpg
  • pic1-2.png
  • pic1-3.png
  • pic1-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