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罐罐茶制作技艺(原古羌茶艺)

发布时间:2019-04-30

古羌茶艺即古羌罐罐茶的制作技艺及古羌茶的冲泡技艺,是羌民族的一种传统技艺。古羌文化源远流长,神农氏、大禹皆为羌人,相传神农尝遍百草,发现茶叶;大禹之妻涂山氏发明的罐罐茶为古羌茶艺之源。最早有北川古羌茶文字记载的时代为唐代,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
古羌罐罐茶制作技艺经历了原始时期以晒青叶加不同的食材煮食阶段,唐代制作成圆饼或方砖饮用阶段,近代“西路边茶”边销到藏区阶段。现代的古羌茶是在挖掘羌人传统茶叶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以唐代的神泉小团为参照,采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种—北川苔子茶,进行传承并创新研制而成的一类具有褐叶黄(红)汤、陈香浓郁、滋味甜醇品质特征的一类茶叶。苔子茶是北川羌族自治县特产,是野生茶树长期进化形成的一个分支,该品种长期生长于海拔1000-1800米以上高山密林,为适应昼夜温差大、云雾多、直射日照短等自然环境,形成了耐寒、芽壮、叶厚、氨基酸含量高等特征,内含丰富的简单儿茶素(占茶多酚的60-80%)与脂型儿茶素(约占儿茶素总量的70-80%)含量搭配合理,氨基酸含量高,成品茶滋味醇、香气高、汤色亮。由此,古羌茶极具品饮价值。
四川羌学会从人文学观点出发提出鉴别古羌特征的四大证据,即罐罐茶、民歌、方言、葬礼。罐罐茶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蜀茶文化的源头。
制茶及保存:古代羌族人制作茶叶,是取茶树新稍往根部二尺长左右的茶树枝,取回之后在火塘的红灰中迅速翻滚几遍,祛除部分青草气。等茶稍变蔫后摘下嫩叶片清洗晾干水份,进行揉捻后再晒干,让茶叶更有滋味。摘下叶片的枝条还要再进红灰中来回滚几遍,直至有明显的香气时取出洗净,用剪刀或刀将枝条断成寸长小段后晒干,最后与晒干的茶叶一起存放。存放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晒干的茶叶、茶梗装入土陶坛子中保存,让其陈化。存放茶叶的坛子底部须放置一层木炭,用来吸收水分,防止茶叶受潮变质,木炭上要再铺一层草纸将木炭与茶叶隔开,保持清洁。另外一种方式是将茶叶和茶梗压制成方砖或圆饼茶烘干存放,称作“古羌茶”。
煮制及饮茶:用高五寸,口径三寸左右的土罐,盛装2/3容器的水,置于火塘边熬煮,待水开后加入五谷杂粮:荞麦面、玉米面、酥豆(炒制后的黄豆)、醪糟、黑桃仁、板栗仁、青稞等选择加入;肉食:以羊肉为主,或加小鱼干;煮开后或加入盐巴、花椒、辣椒、蜂蜜等调味。因所有的佐料都是代表羌人历经各时代的特征。所以除待客时须加古俗传承食品——羊肉、小鱼干、干笋和酥豆外,其他时候所加佐料都不固定。羌族社会尊重长辈、能人,不重贫富贵贱。敬茶分两种情况,对长者,主妇在敬茶时衣饰整洁端庄,弯腰双手捧碗齐额,并言吉祥之语:祝您长寿、健康......。对平辈客人微笑注目,并言:感谢光临、万事如意等。而常来相熟之辈,随意性较大。
古羌茶冲泡技艺:古羌茶冲泡使用的茶是传统的古羌茶。古羌茶是方砖或圆饼形状的紧压茶。需通过烤、摏、包三道程序,将烤好的茶摏为碎茶,再用纸分为小包,分装入羌绣包备用。古代羌人饮茶,先将所有茶具清洁干净,再将茶倒入陶罐中煎煮,姑娘们手捧煎茶陶罐,把煎煮好的茶汁通过篾漏过滤,注入茶汤钵。羌人根据不同情况在茶汤中又添加不种调味品饮用,如在羌人婚礼的“摆茶席”中,在茶汤中加入花椒、生姜、辣椒等材料调制成酸、甜、苦、辣、麻五味俱全的茶品,是专为新郎、新娘准备的,以示叮嘱新郎、新娘要牢记父母尝尽人生甘苦养育儿女的深恩厚德,要永远有一颗感恩的心;“蜜糖茶”是在茶汤中添加蜂蜜调制而成,此茶茶香、蜜甜,意在祝福新人。“醪糟茶”又称“待客茶”,是在茶汤中添加醪糟饮用,一碗浓浓的香茶敬献给客人,表达羌族人浓浓的敬意,这是羌族人祖祖辈辈传承至今的饮茶习俗。

友情链接

Links

  • pic1-1.png
  • 非遗.jpg
  • pic1-2.png
  • pic1-3.png
  • pic1-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