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调

发布时间:2024-06-18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无论在劳动生产时、节日聚会里,或是红白喜事中,都要高唱山歌、韵唱情歌、哼唱小调,借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民间歌曲是羌族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歌者往往也是编者,歌词带有即兴性、随意性,常是信手拈来,边唱边想,随口唱出,无拘无束。用自己熟悉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山水草木、花鸟鱼虫、名胜古物、历史人物、衣饰穿着、五谷杂粮、睛雨气象等作比喻,触景生情,欣然讴歌。歌词结构多以七言四句为主,带有浓烈的劳动生活气息,鲜明的劳动人民形象,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语言及其生动。

北川羌族民歌根据演唱的风格、场合、时间、对象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号子、山歌、情歌、习俗歌、酒歌、小调、儿歌、红军歌及新民歌等。

羌族民间小调是在号子和山歌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在劳动场合以外演唱的既可叙事又可抒情的民歌,由于它既不受劳动节奏的制约,又不大受地方语言的限制,旋律好听易唱,加上流散艺人的演唱传播,在北川羌族地区流传较广,如《十二个月》《十月怀胎》《十把扇儿》《十根香》《洛阳桥》《祝英台》《兰桥戏水》等。小调的词曲都比较定型,多为分节歌形式,歌中往往描写某个事件的经历或人物的遭遇,在叙事中抒情。一首小调的词少则三五段,多可达十段甚至几十段,韵脚比较整齐。多为徵、羽五声调式,旋律起伏较小,节奏平稳,结构完整,曲调流畅。

1721189762860831.png

1721189762743691.png

1721189762976355.png




友情链接

Links

  • pic1-1.png
  • 非遗.jpg
  • pic1-2.png
  • pic1-3.png
  • pic1-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