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鼓舞”原是一种祭祀性舞蹈。又称“跳经”,羌人称“莫尔达沙”,后演变为民间舞蹈。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现在的羌族皮鼓,单面蒙以双层羊皮,鼓框外表彩绘条形纹饰,鼓框周围装饰丝质彩穗。祭祀活动一般在每寨的神林中举行,由释比领舞,头戴插着野鸡翎羽和彩色纸条的金丝猴皮帽,手持铜响盘、神棍、彩旗等。舞蹈者在双膝不断地颤科中,手持羊皮鼓,连续表演“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等“商羊步”(俗称“禹步舞”或“跛子舞”)。释比口诵经文,经文分“上坛经”、“中坛经”、“下坛经”。比较著名的有反映人类起源的“木比塔造天地”、歌颂英雄的“迟机格布”、也有反映民族迁徒的叙事长诗“羌戈大战”。其余舞者跟随其后,用皮鼓和响铃伴奏。整个舞蹈鼓声和铃声相交,动作敏捷、矫健、激烈,节奏明快,烘托出一种严肃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
“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研究羌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极具民族特色。“羊皮鼓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羌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羊皮鼓舞”舞姿灵巧,敏捷、粗犷,多为反时针方向围圈而跳。领舞者头戴金丝猴皮帽,左肩抗神棍,右手执铜铃。其他表演者手执羊皮鼓,人数一般为6—8人。由于鼓大而沉, 舞动起来费劲,鼓的摆动是靠表演者身体转动,伴以膝的上下颤动才得以起舞,形成独特的风格。这种舞蹈一般无乐曲,无歌唱伴舞,凭着鼓点节奏,响盘敲击出的不同音响节奏组合而成。近年来,随着“释比文化研究”与“藏羌锅庄”的普及,“羊皮鼓舞”在北川县境内也更加广泛流行,尤以青片乡的正河村、上午村的舞蹈最为活跃。如果说羌族歌舞是一杯醇香的美酒,那么,咚咚咚的“羊皮鼓舞”便是一部经典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