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 口弦

发布时间:2025-04-30     来源:北川文化馆     阅读次数:254

羌族保护区.png

在川西北的云海高山间,有一种声音,不用歌喉吟唱,不需琴弦拨动,仅凭一片竹、一口气、一腔情,便能演绎羌族人的喜怒哀愁。它就是被誉为“人类最初歌声”的羌族口弦。

微信图片_20250509185705_副本_629_1024_70.jpg

口弦,俗称“口弦子”,是产生并流传于羌族民间的一种乐器。每当节日庆典、婚嫁、男女青年恋爱等时间,都能听到用口弦演奏出的优美动听的曲子。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载:“……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可见其历史之久远。现主要流行于青片河上游地区。

微信图片_202505091857051_副本_1024_768_70.jpg

口弦是用成熟的斑竹雕刻而成的单片簧乐器,若用装过菜油的竹筒作竹块更好,也有用铜片或铁片制成的。长约11厘米,厚约0.15厘米,从中分为一头宽约l.3厘米,另一头宽约0.8厘米的形如“凸”状的小竹块,再将中间雕刻成长约8厘米的形如笙管中之簧片。两头各凿一小孔,前孔(小头处)穿麻线,以左手无名指和小指挽之,大、食二指捏穿孔处,横侧贴腮靠近微微张开的嘴唇间,以气鼓簧片。后孔(大头处)用近一尺的麻线穿之,以右手食、中二指挽线徐牵动之,鼓顶有度,其簧闪颤成声。根据牵动力度大小和口腔形状、唇舌位置的改变,构成音阶和旋律。

微信图片_202505091857052_副本_1024_768_66.jpg

口弦多为羌族妇女闲暇时弹奏,有时以歌和之,弹和唱交叉进行,用于自娱自乐。口弦也是羌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小伙子为了向姑娘表示爱情,往往精心制作一支口弦送给女方,作为爱情的信物,也有由妇女自己制作的。它制作简单,用一小竹筒装上即可随身携带,弹奏方便,因而流行较广。弹奏曲调太多即兴创作,音域一般在八度以内,系五声音阶,发音优美,音量细小,娓娓动听。

微信图片_202505091857053_副本_1024_768_70.jpg

友情链接

Links

  • pic1-1.png
  • 非遗.jpg
  • pic1-2.png
  • pic1-3.png
  • pic1-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