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
发布时间:2024-06-20 来源:北川文化馆 阅读次数:596“羊皮鼓舞”原是一种祭祀性舞蹈。又称“跳经”,羌人称“莫尔达沙”,后演变为民间舞蹈。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现在的羌族皮鼓,单面蒙以双层羊皮,鼓框外表彩绘条形纹饰,鼓框周围装饰丝质彩穗。
发布时间:2024-06-19 来源:北川文化馆 阅读次数:581花棒的制作多以苦竹、木竹、水竹、斑竹等为材料,长约1.2米,直径为1.5厘米左右,在竹棒上缠以彩条布或涂彩色油漆,两端冠以彩色布条、小钱、铃铛等,舞动起来铿锵有声。花棒以其动作明快、节奏感强等特点,配以打击乐、唢呐等民族乐器,让人耳目一新。因演出时体力消耗太大,故参演者多以青年男女为主。
发布时间:2024-06-19 来源:北川文化馆 阅读次数:531这便是我们今天听到的羌族多声部。它铭记了关于这个民族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中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它唤醒了人们更多对于从前的温柔记忆。《史记·六国年表》:“禹生于西羌。”众多史料记载,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在勤劳、乐观精神的熏陶下,羌族人民用歌唱和舞蹈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发布时间:2024-06-18 来源:北川文化馆 阅读次数:591羌族民间小调是在号子和山歌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在劳动场合以外演唱的既可叙事又可抒情的民歌,由于它既不受劳动节奏的制约,又不大受地方语言的限制,旋律好听易唱,加上流散艺人的演唱传播,在北川羌族地区流传较广,如《十二个月》《十月怀胎》《十把扇儿》《十根香》《洛阳桥》《祝英台》《兰桥戏水》等。小调的词曲都比较定型,多为分节歌形式,歌中往往描写某个事件的经历或人物的遭遇,在叙事中抒情。一首小调的词少则三五段,多可达十段甚至几十段,韵脚比较整齐。多为徵、羽五声调式,旋律起伏较小,节奏平稳,结构完整,曲调流畅。
发布时间:2024-06-18 来源:北川文化馆 阅读次数:393